“高粱肥大豆香”、“无数的森林煤矿”……提起东北,人们首先会想起广袤黑土地上丰富的物产资源。“铁人王进喜”、“鞍钢”、“沈阳机床”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更彰显了东北地区曾经的辉煌。但众所周知,目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。4月26日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》对外发布,标志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进入发展的新起点。
亮点:赋予东北更多的责任
提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这个字眼儿,很多人并不陌生。2003年10月,国务院第一次出台振兴东北的纲领性文件,即《关于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》。其核心要求推进东北体制、机制创新,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坚持市场导向。时隔13年,随着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》的发布,政策红利再次垂青这片黑土地。
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东北经济最困难时期的见证者,沈阳大学金融系主任姜伟表示,虽然两份《意见》的主旨都是振兴东北,但出台的背景有所不同。
“2003年时,东北地区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国企转制,那时候的东北地区面临着矿产资源枯竭、工业结构失衡、企业步履艰难、效益严重下滑、接续产业匮乏等多重问题,当时被外界称之为‘东北现象’。而这次出台的《意见》更加全方位,国家不仅仅要破解当前东北面临的问题,还站在更高的层次为东北的未来描绘蓝图。”
姜伟认为,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,就好比解放战争中的“辽沈战役”,事关全局,意义重大。国家除了赋予东北更多的机遇之外,也提出了东北地区所应担负的责任,那就是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。
“作为‘共和国长子’,以往东北地区只是在装备制造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而成为经济支撑带就需要提供全方位支撑,不仅要有领先的装备制造业,还包括金融业、生活服务业、人工智能等产业。”
辽宁社科院副院长、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梁启东认为,东北经济的低谷是体制机制性矛盾与经济结构问题的显现,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靠改革。现在东北经济已现复苏态势,而刚刚发布的《意见》明确了东北全面振兴的思路、方向和目标,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举措,特别是多处“量身定做”了具体任务,这是给予东北的政策“大红包”,更是东北振兴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。
影响:钱包更鼓环境更好
那么,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来说,这一政策“大红包”将怎样影响你我的生活?
姜伟认为,随着一系列政策“大红包”的落地,老百姓将成为政策红利的最大受益人。
首先,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支持东北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先行先试,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,切实增强国有经济发展活力。而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,职工福利待遇将逐渐提高,人们的钱包会越来越鼓。
其次,面对政策的倾斜,势必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“筑巢”东北,而新企业的入驻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。
此外,《意见》中明确提出,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宜居家园,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,努力使东北地区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,生态环境更美好。而生活环境好了,人的心情也就好了,平均寿命也会越来越长。